1、“寓保甲于自治之中”的真正意图照旧是为了强化国家的权力,自治只不过是它的一块遮丑布而已。
2、五是推行“保甲法”,即寓兵于农,于1070年开始,在乡村设立保甲组织,规定每10家为1保,50家为1大保,10大保为1都保,全国保甲总数达到693万人。
3、比如,作为变法之一的保甲法推行时,为了逃避供养军队的高额赋税与被抽去当兵的双重威胁,民间发生了不止三、两起自残事件,严重者直至砍下了自己的手臂。
4、兴起于北魏的“三长制”和北宋的“保甲制”是中国古代的两项重要制度,后者甚至延续到民国时期。
5、保甲法、连坐法让百姓之间互相监视。
6、秦孝公时商鞅变法,首创保甲法,5户为一保,10保为一甲,一家有罪,十家连坐,“不告奸者腰斩,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”。
7、比如,作为变法之一的保甲法推行时,为了逃避供养军队的高额赋税与被抽去当兵的双重威胁,民间发生了不止两三起自残事件,严重者直至砍下了自己的手臂。
8、这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“保甲法”的治村模式,引起了于建嵘的兴趣。
9、保甲自卫团“于阿城县内枪杀了抗日联军的兵士和工作人员9名,把其中8个人的耳朵和一个人的头割下送来阿城县公署”。
10、1945年,国民党重新回到上海,重举“自治”,继续推行保甲制,保甲的主要任务为管理户口、抽壮丁、摊派捐款和监视共产党的活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