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ì láng

拼音
shì láng
注音
ㄕˋ ㄌㄤˊ

侍郎的意思

词语解释

侍郎shì láng

  1. 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。

    兵部侍郎

    assistant minister;

引证解释

  1. 古代官名。 秦 汉•郎中令的属官之一。 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郎中令 秦 官,掌官殿掖门户,有丞。

   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光禄勋。属官有大夫、郎、謁者……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、有议郎、中郎、侍郎、郎中,皆无员,多至千人。”
    《后汉书·百官志二》:“五官侍郎比四百石。本注曰:无员……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,出充车骑。”
    清•赵翼 《陔馀丛考·侍郎郎中》:“葢本执兵侍卫者。侍郎之官,至 汉 始有。”

  2. 古代官名。 汉•制,郎官入臺省,三年后称侍郎。 隋 唐•以后中书、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。至 清•雍正 时递升至正二品,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。

    《后汉书·百官志三》:“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……主作文书起草。”
    刘昭 注引 蔡质 《汉仪》:“尚书郎初从三署诣臺试初上臺称守尚书郎,中岁满称尚书郎,三年称侍郎。”
    唐•韩愈 《赠刑部马侍郎诗:“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。”
    《宋史·胡铨传》:“近者礼部侍郎 曾开 等引古谊以折之 檜 乃厉声责曰:‘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!’”郑观应 《盛世危言·书吏》:“自大学士、尚书、侍郎及百司尹唯诺成风,皆听命於书吏。”

  3. 古代官名。 晋 制,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,小国二人,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。

国语辞典

侍郎shì láng

  1. 职官名:(1)​ 秦汉时郎中令的属官,主更值执戟,宿卫殿门。东汉时尚书属官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。魏晋以来只称郎。隋朝又称侍郎,并置员外郎炀帝时各部置侍郎一人,为尚书的副贰,而改各司侍郎为郎。唐改郎为郎中,以员外郎为之贰,历代因之。沿至清末又改各部侍郎为各部副大臣。(2)​ 晋时各王国皆有侍郎,大国四人,小国二人,主掌赞相威仪通传教令。

网络解释

侍郎

侍郎,官名。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。东汉以后,尚书的属官,初任称郎中,满一年称尚书郎,三年称侍郎。自唐以后,中书、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,官位渐高。相当于现在的部长、副部长级别。

侍郎的字义分解

  • 侍 [ shì ] 1. 伺候,在旁边陪着。 服侍。侍立。侍者(侍奉左右的人)。侍从。侍读(给帝王讲学的人)。侍坐。侍役(仆人)。

  • 郎 [ láng ] 1. 对年轻男子的称呼。 大郎。郎才女貌。 2. 对某种人的称呼。 货郎。女郎。 3. 旧时妻称夫或情人。 郎君。 4. 封建时代的官名。 郎中(①古官名;②中医医生)。侍郎。员外郎。 5. 姓。 郎 [ làng ] 1. 〔屎壳~〕“蜣螂”的俗称。

侍郎造句

1、袁傪,官御史中丞、兵部侍郎。诗二首。

2、五年二月任刑部右侍郎,“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”,就是由翁同和发现诸多疑窦,并提出重审。

3、蜀司空兼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张业,性豪侈,强市人田宅,藏匿亡命于私第,置狱,系负债者,或历年至有瘐死者。

4、其子操洁清亦同朝为官,封晋赠太傅、太师、太保、刑部侍郎

5、左光禄大夫,尚书省侍郎冯延巳马上接住查文徽的话奉承道,他与户部尚书冯延鲁是同父异母兄弟,却冰炭不同炉,分属两党。

6、王伦慨然报名应召,升朝奉郎,也就是转为正式国家干部了,并授刑部侍郎名号,职充大金通问使。

7、甲辰,以门下侍郎韩忠彦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,礼部尚书李清臣为门下侍郎,翰林学士蒋之奇同知枢密院事。

8、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费依、董允等,此皆良实,志虑忠纯,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:愚以为宫中之事,事无大小,悉以咨之,然后施行,必得裨补阙漏,有所广益。

9、大学士苏凌阿,两耳重听,衰迈难堪,因系伊弟和琳姻亲,竟隐匿不奏,侍郎吴省兰、李潢,太仆卿李光云,皆曾在伊家教读,并保列卿阶,兼任学政,其大罪十一。

10、大学士温公以仓场侍郎出镇时,阶前虞美人一丛,忽变异色,瓣深红如丹砂,心则浓绿如鹦鹉,映日灼灼有光;似金星隐耀,虽画工设色不能及。

侍郎的相关词语

【侍郎】的常见问题

  1. 侍郎的拼音是什么?侍郎怎么读?

    答:侍郎的拼音是:shì láng
    点击 图标播放侍郎的发音。

  2. 侍郎是什么意思?

    答:侍郎的意思是:职官名:(1)​ 秦汉时郎中令的属官,主更值执戟,宿卫殿门。东汉时尚书属官满一年称尚书郎,三年称侍郎。魏晋以来只称郎。隋朝又称侍郎,并置员外郎,炀帝时各部置侍郎一人,为尚书的副贰,而改各司侍郎为郎。唐改郎为郎中,以员外郎为之贰,历代因之。沿至清末,又改各部侍郎为各部副大臣。(2)​ 晋时各王国皆有侍郎,大国四人,小国二人,主掌赞相威仪,通传教令。